還記得在懷大寶的時候,他爸爸非常用心的買了百歲醫生的書在看,我則興趣缺缺的。
生下大寶坐月子時,不清楚要怎麼讓喝母奶的大寶喝飽,兩個小時就必需餵一次,相當的疲累,
從來沒想過帶孩子會那麼的辛苦,苦到天天都帶著黑眼圈,
依照百歲醫生的書,按時間餵食,不抱讓他哭到睡著直到下一餐時間到時再餵食,
說真的,大寶一直哭一直哭到三十分鐘,我就投降了(而且大寶阿嬤會一直關心怎麼讓他哭那麼久),
而且心裡一直很不安,覺得自己是壞媽媽。
後來看了親密育兒厚厚的二本書,終於安慰了我的心靈,我可以想好好抱抱大寶,
但是可怕的是還是相當的疲累,因為只要他一哭我就會抱著他走來走去,
不斷的想大寶是有什麼需求嗎,是肚子餓嗎?換上乾淨的尿布,還是哭(媽呀!你想怎麼樣嘛,我手都抱酸了)
直到大寶到一歲多,我們還是抱著他睡著,一直持續到二寶出生後仍然延續。
二寶出生後,我想說不行一定要好好研究百歲醫生和親密育兒的方法(因為人都是會健忘的),
不然兩個寶都要抱抱入睡還得了(手會斷耶!),再看一次的心得又不一樣了,原來有很多細節我都沒仔細看清楚,
就像對於趴睡,百歲醫生和親密育兒都是贊成的,但是一定是要硬的床,不要有會悶住孩子呼吸道的軟質東西在床上。
趴睡確寶會讓寶寶睡的比較安穩且時間較長,也寶際用在二寶身上,但是是在我們大人都還未入睡前,
白天是保母在照顧,晚上接回時到我們睡覺前,都會使用趴睡在寶寶的床上,
而晚上我們要睡覺時我會跟二寶一起睡,原因是白天要上班,若二寶跟我睡的話
一方面晚上不用起身餵母奶,另一方面我比較淺眠讓二寶睡在我旁邊的話我比較安心(我比較沒安全感)。
但是寶寶和大人一起睡時一定不能蓋同一件被子,且要把他放在大人的頭旁邊的位罝。
對於二寶我們抱的比較少,當然他也比較乖,通常餵完奶換完尿布他就會乖乖的睡著,當然也能實行百歲醫生的固定時間餵食法,
雖然有張小床,可還是讓他跟著我們睡覺,他也睡的很安穩(終於不用抱他入睡了,但還要陪他入睡~喜泣)。
不知道是不是有大寶二寶的經驗了,現在小寶出生兩個月了,在坐月子時候帶小寶雖然也覺的很累(身體比較虛弱的關係),
但現在輕鬆多了,剛開始就不特別抱他,喝奶時一定讓他喝飽(兩邊都餵十五分鐘以上),換完尿布,讓他睡,
有時候他在睡覺時偶爾是會醒來叫一叫,但還不要抱他,觀察他是否有繼續入睡,有的話就讓他睡,
若哭起來的話先檢查他是不是尿尿或便便了,幫他換上乾淨的,抱抱他就把他放下到他的小床,
若放下後有哭,先讓他哭十分鐘左右(有觀察他若超過十分鐘就是有需求),再檢查尿布(因為小寶寶便便都不乾脆),再抱抱他再放下到他的小床,
他就會乖乖的睡著或者睜著眼睛東看西看但沒哭。
晚上睡覺的話,小寶我則一改前面兩次的做法,,11、12點餵飽後讓他睡小床(仰睡不和大人一起睡大床),
半夜醒來要喝奶,就抓到大床一邊睡一邊餵,餵完就撐著再抓回去讓他睡小床,大人的睡眠也比較好,小寶的睡眠也比較好。
這是我照顧三寶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參考。
每一個寶寶的個性都不一樣,父母的態度的的確確會影響小孩子,不管多小都一樣。
每個小寶寶都會有需求,仔細觀察的話,適當滿足了他的需求,就會很好帶。
http://www.cgmh.com.tw/mombaby/fetal%20moment.htm
http//www.healthbanks.com.tw/....../...
胎動在懷孕的過程中是準媽咪唯一可以與寶寶溝通的管道,它不僅能表達胎兒在子宮內成長的現象,也能與母親建立起某種程度的親密感。研究報告顯示,孕婦自行測量胎動,確實可以降低寶寶胎死腹中的機率。因此,儘管目前並沒有評估胎動的絕對標準,但準媽媽們可別小看了這個腹中寶寶唯一可以與您「說話」的管道。
胎動
顧名思義,胎動指的是胎兒的主動性運動,如身軀的滾動、四肢和軀幹的同時動作等都是,如果是被動性的運動,像是受到母親呼吸、咳嗽等動作影響所產生的胎兒動作就不算是胎動。胎動可能是胎兒局部性的運動,如:呼吸、張嘴運動等;也可能是胎兒全身的運動,如:翻滾運動。根據研究顯示,我們可將胎兒在母體中的狀態大略分成睡眠及清醒兩個時期。其中睡眠時期又可分成安靜睡眠期及活動睡眠期。利用超音波觀察,在安靜睡眠期下的胎兒乃處於完全睡眠狀態,對外界的刺激或聲音都沒有明顯的反應,這時候的寶寶不容易被吵醒,因而此時也幾乎沒有胎動的產生;若胎兒處於活動睡眠期,則會有種種的不自主運動,如手腳運動、翻滾等,這時候寶寶的心跳會有加速的現象,並且會對外來的刺激較敏感。此時,準媽咪只要改變身體姿勢,腹中寶寶就可能會被驚動而醒來。當然胎兒也會有清醒的時間,在這個時候胎兒全身及各部位的的運動都可被觀察到,例如:肢體運動、脊椎屈伸運動、翻滾運動、呼吸運動、口嘴運動等。我們若以接近足月的胎兒為觀察對象,其生活的時間裡有將近25%為安靜睡眠期;60%~70%為活動睡眠期;其餘時間則為清醒期。由此可見,寶寶有將近75%的時間都在活動。而胎動可分為自覺性與非自覺性兩種—「自覺性胎動」:在第一胎懷孕約20週左右,第二胎在18週左右孕婦就可以感覺到,這時的胎動是較有規律性的。胎動剛開始並不明顯,但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,自覺性胎動會越來越頻繁。「非自覺性胎動」:指的則是胎兒本身有動作,但孕婦無法感覺到。透過超音波,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非自覺性胎動,如:寶寶眨眼睛、張嘴巴或手指腳趾屈曲,甚至身體轉圈。
胎動的頻率
胎動次數和懷孕週數有關。根據學者的研究,寶寶成長至八週以後,每13分鐘至少就會運動一次;寶寶成長至20週時,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約為200次;至32週時,則約增加到575次;至40週時,約減少到282次。胎動減少的原因是因為:隨著週數越接近足月,寶寶的體型增大、羊水量減少、寶寶在子宮內可活動的空間相對減小,故胎動亦隨著減少。不過大抵來說,在正常情況下,胎動次數約為12小時50次至950次。然而,準媽媽並不能感覺到所有的胎動,一般而言,準媽媽較易察覺到的是持續20秒以上的胎動,和較大的動作,並且和當時媽媽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也有關係。在所有由機器測得的胎動中,準媽媽若能感覺到80%就已屬不易。
自行測量胎動的方式
由母親自行測量胎動的頻率是一個簡易且可行的方法。雖然目前科技發達,透過電子醫學儀器可預測胎兒的健康情形,例如都卜勒超音波可以看出胎兒血流的變化,但使用這些儀器檢查所需要的費用較為昂貴,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;再者資源有限,醫師也無法一一為每個孕婦都做這些檢查,所以通常只提供給高危險妊娠的孕婦使用。目前有許多自行測量胎動的方法可供準媽媽們作為參考,但較常使用的是由Moore和Piacquadio所提出的Count-to-Ten approach。其方法就是媽媽自28週起,每天找空閒時間(建議晚餐後,因為此時胎動較頻繁),採左側臥或靜坐姿勢,記錄10次胎動所需的時間。若小於 120 分鐘 ( 2小時),表示胎動次數無異常。如覺得無胎動或10次胎動所需的時間大於2小時,則應儘快找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。除了這個方法,尚有其他測量方式可以考慮,如計算固定時間內的胎動次數:由準媽媽每天分別在早上、中午、晚上各利用一小時時間測量胎動,若平均每小時少於3次,則表示異常。還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—
準媽媽若能在白天測得10次胎動,大致上就可以安心了。
胎動異常的原因
胎動的異常原因有許多,大部分是由於缺氧所造成的,例如:胎盤功能不佳、臍帶繞頸、胎盤剝離等。所謂胎盤功能不佳,就是由胎盤所供給胎兒的氧氣不足,較易發生在子癲前症的孕婦。而由於寶寶在羊水內可以自由活動,因此其賴以維生的臍帶也可能發生纏繞寶寶身體任一部位的狀況,尤以頸部為多;雖然臍帶繞頸是常見的情況,但若纏繞太緊則會造成寶寶缺氧甚至死亡。胎盤剝離通常會造成媽媽劇烈腹痛、大量陰道出血和寶寶心跳減速,通常較易發生在有高血壓病史的媽媽或者腹部受到外力撞擊的孕婦。胎兒若突然缺氧,會短暫劇烈運動,然後很快停止胎動,所以媽媽若注意到胎兒產生突然的劇烈運動後靜止的情形,表示腹中胎兒可能有立即的危險,此時應儘速就醫,以確保寶寶的安全。此外,若媽媽本身有疾病(如:發燒)或不良習慣(如:吸煙或服用鎮定劑),也會造成寶寶活動力減低。在此特別提醒準媽媽們:媽媽吸煙將會導致寶寶活動力減低、早產兒、寶寶體重過輕。所以,為了寶寶的健康著想,準媽媽應該革除不良習慣。有些情況下,寶寶活動力不變,但媽媽卻因其他因素感覺不到寶寶的胎動,例如:羊水過多;雖然這種情況下寶寶活動力不變,但羊水過多往往會伴隨一些先天性的異常,故媽媽應聽從醫師的指示做進一步的檢查。不管是什麼原因,胎動頻率明顯減少是一個警訊,準媽媽們應儘速尋求醫生的診斷及處理。
胎動頻率減緩時的處理
胎動是腹中寶寶健康的證明,而胎動明顯的減少或停止,表示胎兒很可能有危險。但是事實上,胎動是非常主觀的感覺,每個媽媽都有個別的差異,每一胎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。此外,如同前文所提到的,胎兒也需要休息及睡眠,,處於安靜睡眠期狀況下的寶寶,很少或甚至沒有胎動;或者,因為孕婦正在走動或忙碌,以致於忽略了胎動的感覺。所以,當準媽媽感覺到胎動減少時,應該安靜下來不要慌張,休息一下後再觀察胎兒的活動。倘若發現胎動真的減少,甚至停止,則應儘快找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。
結論
許多研究皆顯示了胎兒活動能力的減低和胎兒死亡有絕對的相關性。因此,不管是否為高危險妊娠孕婦,都應養成自我評估胎動的能力與習慣。